2024年2月21日

涂康年 建築師 建設管理副總監

心理學的範疇,有所謂外顯(explicit knowledge)的或潛藏(tacit knowledge)的知識,代表一些能夠用文字解說,以及另外一些,是透過當事人的經驗累積,潛藏在潛意識或內在經驗的智慧。因此,在工作生涯的累積中,經驗是其中一個分別能力的指標。而在筆者個人工作生涯中,有趣的經驗是,往往之前的工作所耳聞目睹的,往往成為下一份工作的踏腳石或台階,從中能夠開展更複雜及更高層次的範疇,因着過去的見聞,成為下一份工作解決問題的靈感泉源。

這樣的例子多不勝數,例如筆者曾從事政府某部門清拆僭建的行列,而在之後的私人企業工作中,上任後也遇到不少已存在物業需要面對一些政府發出修葺令的問題,從之前的經驗便能知所對應,為當時所服務的機構逐一拆解積累多年的難題。

在另一個機構,筆者也曾經參與一個項目,是率先採用組裝合成建築法的新技術,而在下一個項目,也面對類似但不盡相同的技術問題,需不一樣,但以相同的思維也有助團隊解決技術問題。

至於筆者亦曾參與香港一個園區總體規劃,當中涉及交通、人流、地契、規劃等等,對於從未參與這類似計劃的項目經理,當遇到複雜多變的環境,着實未必能夠想像當中的複雜性。而筆者現在參與的另一個園區計劃,亦涉及到一些交通人流的問題,這些經驗便派上用場。

說了這麼多,令我想起中國遠古便有這樣的智慧。易經討論的是陰陽互動並產生萬物萬像的系統理論,而在此之前,老子的「道德經」,便是從更早的有與無,延伸到討論「道」之所在。當中的「道」便是筆者文首所提及的隱藏智慧。

道可道非常道,道存在於人心,透過歷練,每人都掌握到個人的一套生存哲學,對於你和我,這個Tacit Knowledge 的內容或羅輯,都或多或少會有分別。不過,以現今大數據的說法,對於類似的命題,能夠妥善處理的方法,結合眾多的經驗總結後,也總能歸納出一個所以言來。

學者Prof Bent Flyvbjerg,便是做到這樣的一個研究。透過收集全球超過20,000個大型項目(Mega Projects)的數據分析,他找出了成功在限時及預算內完成項目的極少數,並分析當中的成功之處。

其中一個極重要的因素,便是在項目由「無中生有」的時候,不能急於一時,而需要經過極審慎及細緻的發問過程,詢問提倡者,為何需要開展這個項目。

在上述學者的書中(How Big Things Get Done),作者舉出了雪梨歌劇院以及Bilbao Museum的設計,均是世界級的頂尖建築。但是他們開展的命運卻不盡相同。雪梨歌劇院。由於提倡的政治考慮,急於盡快開展項目,在設計並沒有完全確定下,在一面建造一面修改的情況下艱苦地完成。結果超資十多倍,工程也延誤多時。相反,Bilbao Museum卻能夠為當地城市建設世界級地標,帶動經濟,並能在限時及預算內完美地完成。

其實也回歸到「道」的本質,便是在無中生有的階段,或在研究可行性或技術層面之前,首先要詢問這個項目是否應該存在,抑或有更好的替代方案,甚至以更宏觀的藍圖去解讀整個問題真正所在的,這便是「立項」的重要。

這位學者的論述十分詳盡,將會另文繼續分享他的見解。一起思考,管理大型工程項目的道之所在。

涂康年 建築師 建設管理副總監

香港建設專業聯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