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沛瑩測量師 盧授建築師
今年是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英國《自然Nature》雜志10月24日發表了《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促進科學發展~西方理應參與而非退出》之社論,筆者見到,自然雜志能實事求是地看待中國的一帶一路,能了解到中國在走和平發展丶合作共贏的道路,這對地球上各個國家都有利。
Nature文章指,中國正在深化與中低收入國家的科學聯系。歐洲和美國加入這一行動將是明智之舉,這有助於解決經濟、環境和政治危機。
我們了解到,2018年和2019年,《自然》雜志向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派出了記者團隊,考察該項目的科學方面。他們采訪了包括研究人員和政策制定者在內的100多人,以了解中國大力拓展國際科研合作、重繪全球科學版圖的雄心壯志。這些合作是對中國與歐美研究合作的有益補充,而非相互替代。
另外,在日前舉辦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中國領導人宣布未來5年中國將把共建的聯合實驗室增加到100家。中國還將舉辦一系列國際會議,讓農業、知識產權和核技術等不同領域的研究人員匯聚一堂。
Nature文章指出,隨著地緣政治緊張的加劇,世界再次向兩極力量看齊。”我們反覆強調全球科研合作的重要性,尤其是因為沒有全球科研合作,我們所面臨的相互關聯的經濟、環境和政治危機就不可能得到持久的解決。各國的相互聯系前所未有,研究人員需要竭力保持溝通渠道的暢通” 。
我們看到,10年間,中國在希臘和斯里蘭卡建造或升級了港口,把高速鐵路引入肯尼亞和印度尼西亞。中國還參與援建非洲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總部。這些援助無疑滿足了當地發展的需求。
在科學領域,“一帶一路”正在發揮作用。2019年,《自然》雜志來到巴基斯坦一個大型建築工地,那里正在建設一所新大學。這所由奧地利、中國和巴基斯坦合建的巴奧應用技術學院於2020年開學。第一批學生將於明年畢業,並已開設了人工智能、關鍵礦物和鐵路工程方面的合作研究中心。在北京,《Nature自然》雜志采訪了一些國際博士生,他們由中國科學院和總部位於意大利的發展中國家科學院每年選拔和資助。目前,該計劃每年資助約300名新博士生。
Nature文章也指出,在上個月,中國科學院中-非聯合研究中心與肯尼亞國家博物館共同合作,發布了《肯尼亞植物志》首部分冊。本月,巴基斯坦和阿塞拜疆的航天局宣布將加入中國牽頭的國際月球科研站項目計劃。該項目目標是在2030年前後建成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
筆者留意到,“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是一個科學機構網絡,為“一帶一路”倡議的科學政策提供建議。組織總部設在中國科學院,在全球都有代表。它在中國組織博士獎學金,並在其遍布48個國家的67個成員單位之間征集項目資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科學和教育機構以及少數歐洲科學院也參與其中。文章指,更多的西歐科學院應考慮加入,美國的學院也應加入。
另外,上個月歐盟、美國、印度等G20成員宣布了連接歐洲、中東和印度的基礎設施項目計劃。這可能包括研究合作,該計劃將為參與國提供機會,值得歡迎。但“一帶一路”不會消失,各個國家理應合作參與研究計劃。
筆者認為,中國希望向南方國家分享其脫貧經驗。但要解決全球經濟、環境和政治問題,決策和治理必須以研究為基礎,並且是多邊的。上文章指出,在地緣政治緊張日益加劇的情況下,中國及其西方夥伴必須采取更加成熟的方式處理彼此間的關系。
筆者同意Nature上述觀點,但美國試圖隔離人與人之間的接觸,結束與中國的長期的機構研究關系,這無助於應對氣候變化、防止戰爭、避免或解決另一場全球性金融危機。筆者希望美國聽一下Nature的理性聲音,改變自己的錯誤的認知。
林沛瑩測量師 盧授建築師
香港建設專業聯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