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8日

涂康年建築師 建設管理副總監

作為世界數一數二,既密度高而基建完善的城市,香港當之無愧。然而,過去幾十年由前人努力下來所打下的江山,正面臨發展速度極之受局限的困境。正所謂創業難,守業更難。

由英治時代所建立的制度,確是很完善的:首先由造地,在法規文獻上有清晰的測量作基礎,然後產權資訊亦都完備,在市場上建成為一個健康而完整的生態。同步過程,亦有規劃部門,作出全港性的整體規劃,預視未來二三十年需要的基建配套,在政府有形之手下,有各樣的衣食住行配套,為市民提供平衡的空間及網絡發展。

在這樣的藍圖下,在進而分配到各種的私人發展,由屋宇署作出對私人樓宇管理。而政府方面,亦由房委會及建築署為政府建造不同類型的房屋、社區設施等等。然而,政府在制定計劃後,往往到落實並到達市民的手上時,動輒也是數十年的光景。

由之前所計劃的港珠澳大橋香港段、新的地鐵延伸網絡、加建的地鐵車站及種種配套,眨眼便動輒需要十年的光景。試問在現今環境急劇轉變的情況下,如何能加快發展的步伐,這是一大頭痛的難題。

作為建造界的從業員之一,我參與過一些半政府機構大規模增建的總體規劃,一些先導性的創新建造工程,以及現今政府大力推行的創科實驗空間等等。筆者在這個過程中,遇到的難題甚多。首先是交通的配套,需要由提倡改動的機構向政府作出各種不同層面的解釋,由小區延伸到大動脈的話,這個難道便難上加難。單單作交通上的可行性研究便需要一年半載以上的時間。然而,這樣的努力往往到達市民諮詢階段,原來可以被一些市民的意見而令整個計劃泡湯而付諸東流。就以沙田區的一個公路計劃,原本是希望疏導由馬鞍山不用進入沙田區而解決沙田的擠塞問題,可惜到關鍵時期,當時似乎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推翻了。這樣一拖而超過十年也沒有進展了。所影響的範圍是周邊的交通流量增容計劃也受影響。

就算交通流量解決了,到達政府手上,亦因為每年施政報告的風向有所不同,而令一些原本的發展計劃,可能因此而作180度的改變。我並非政府人員,不了解政策上的擺動原因所在。只是在一屆特首更替後,往往發展的力度方向也有所轉變。

香港的制度完善是事實,但是制度一層疊一層也是問題。在這樣一個細小的地方,我們的制度其實是否能夠作出精簡,而讓原本屬於不同範疇的房屋、交通、規劃、與及樓宇建築的限制等等,也有一個比較創新及以民為本的角度去重整呢?

和一些業界朋友商討,香港私營樓宇的管制,已經到了一個密不透風的地步,建築師在其中根本很難談創意,更遑論加快發展的速度。審批的框架是很固化的,雖然所屬負責的部門已經盡量優化程序,但是在大家都努力去爭取表現的時候,管制的條文只會不斷增加,繁複度與日俱增,連最細微的通風、樓宇間的間距、以及將來如何維修管理的範疇,也面面俱到了,這本是社會成熟的好發展。不過,當連窗戶打開的距離也要管,窗花大細也要管,以非常安全的層面去考慮底下,建築師已非我初入行時候,能掌握到過去也不算多的自由度了。

此外,在結構工程上,香港的安全係數也是很高的,而結構工程師,有可能在「安全」的程度下,盡量採取安全的角度,卻會有可能令到施工上的難度增加,就筆者觀察而言,黃蜂竇的形成也有可能是因為鋼筋密度太高,石屎水泥根本穿透不到而產生的。不能將責任全推到施工單位上。

試問在這樣層層緊扣,由起初的宏觀層面,到最後落地落實的階段,也是這樣環環緊扣,過程複雜,政府部門互相牽引,環環緊扣的生態下,若不作出大刀闊斧的改變,試問我們需要的發展速度又如何能達到呢。

以上或許帶有一點筆者的主觀判斷,希望各位同業互相賜教。以筆者參與一些半政府工作的體驗而言,條文的增加是正常的發展,反而大刀闊斧去刪除一些重複、不必要、或者進行精簡的程序改革是需要勇氣。不知現屆政府是否有這樣的決心及識見去把脈,為我們的發展業界作出理順的大手術。

涂康年建築師 建設管理副總監

香港建設專業聯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