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5日

李卓華港大測量學學生  林沛瑩測量師 建築工程公司董事

法國新聞廣播電台早前發表了一篇報道《環境改善,候鳥回到中國》,文章指 ,污染和城市化進程曾經讓候鳥離去,但中國為建設和保護濕地投入了大量資金之後,結果成功了,鳥兒們回來了。

筆者看到,過去十多年,中國內地,上至習近平主席,都大力提倡生態文明,中國社會尊崇習主席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丶草地丶沙漠之保護和系統性治理,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發生了轉折及全局性的變化。

筆者留意到候鳥的特性是,為躲避俄羅斯的Siberia西伯利亞寒流,數以萬計的花臉鴨、鸛類鳥和天鵝回南下越冬,他們多年前已重新回到了中國大陸。

上世記八丶九十年代,由於缺少棲息地及環境污染等原因,在長江沿岸過冬的候鳥數量大減。上面文章指,如今,一些候鳥在長江找到了落腳地,如: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公園負責人李先生介紹稱,在2016年,園區升級為國家級濕地保護公園。“改善特別明顯:候鳥種類由原先的103個上升到了現在的230個。”該濕地公園可謂鳥類天堂,面積超過2600公頃,盡管遠離人類但並不需要人工管理,數量眾多的攝像頭可以進行24小時不間斷的監控。

在公園中心的隱蔽建築物裏,我們可以實時觀看園區的生態情況。智能監控大屏幕顯示,濕地公園由5個洲島組成,上面分布著許多影像監控點以及多個聲音監控點。如此一來,鳥類學家對天氣數據、鳥類移動情況及數量等信息都了如指掌。監控顯示,今年園區鳥類數量達到67000只。

筆者留意到,內地以高科技服務於生態多元化的例子也很多。在上述濕地公園,大屏幕上超高分辨率攝像頭顯示的一只野鴨有著尖尖的尾巴,李先生指著鴨子說,“這兒有很多綠頭鴨,但這是一只針尾鴨”。濕地改善生態的效果在市區也感受得到,比如在南京的玄武湖公園。數量眾多的鸕鶿在園內隨處可見。公園管理部門在湖里引入了荷花、小魚等生物。工作人員榮女士表示,公園近年來持續治理改善生態系統,水生植物引進大大提升了湖水水質。中國重新成為許多候鳥遷徙途中不可或缺的一站。

筆者認為,中國內地部門多年前已把建設美麗中國納入現代化強國之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丶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之基本方略,把「綠色」納入新發展理念,把「污染防治」納入三大攻堅戰,充分彰顯了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的重要地位及國家似堅定意志和決心。然後,中國政府治理之力度也大,當局從思想、法律、體制、及行動上努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進行污染防治,使生態系統得到修復。可見,中國政府堅持行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有成效,十分正確,候鳥飛回是最好的証明。

李卓華港大測量學學生   林沛瑩測量師 建築工程公司董事

香港建設專業聯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