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強工程師 建築工程公司董事 李君 香港科大工程系學生
英國政經媒體《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日前明確地回答五年前其報道標題中的疑問句:中國會否有朝一日成為科研超級大國 scientific superpower?《經濟學人》說,答案是肯定的“是”。
筆者看到,在美國及英國等媒體普遍對中國持日益嚴厲批判態度的當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發表有關中國長篇“正面報道”。筆者覺得有些意外,然而調查顯示,其結論公正客觀。例子有:
其一,根據全球專業咨詢服務公司Clarivate的統計,在2003年,美國產生的高質量科學論文是中國大陸的20倍;2013年這個差距縮小到四倍;到2022年的最新統計,中國產生的高質量科學論文已然超越了美國和整個歐盟。
其二,根據權威性的萊頓大學排名Universiteit Leiden和自然指數Nature Index,中國大陸分別有六所和七所學術機構的論文產量,入列全球十大。上海交大、浙大、北大和劍橋、哈佛、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水平旗鼓相當。對此,牛津大學的高等教育教授西蒙·馬金森就驚嘆,只用了一代人的時間,清華赫然已躍升為全球第一科技大學。
其三,中國大陸在物理、化學、環境科學、工程領域領先全球,在應用研究上具優勢,強項包括鈣鈦礦太陽能板的研究、海水制氫技術等。
其四,中國內地學術機構里的量子科學研究團隊,規模和西方國家的商業團隊不相上下,中國注冊的專利比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還多。
《The Economist》指,中國科研突飛猛進的原因,則是中國在資金、人才和設備這三大要件方面有優勢,下面看一下這三方面:
在中國的科研經費方面,自2000年以來增加了16倍,雖然國家整體的科研支出按購買力評比還是低於美國,但是僅以大學和政府機構支出而言,中國已領先美~這也凸顯了中國科研發展“自上而下”的特征。
在中國科研人才方面,內地吸引眾多“海歸”回國,自從2000年以來,回國的科研人員已比出國者多。美國司法部2018年啟動“中國行動計劃”,企圖在美國科研院清除“中國間諜”,結果是把人才逼回中國。
在中國的設備方面,已擁有各類型超級計算機,全球最大口徑射電望遠鏡、地下暗物質探測器、世界上最靈敏的超高能宇宙射線探測器、中微子探測器等等。
筆者認為,《經濟學人》大篇幅講中國的科研成果,是希望提醒西方世界不可再用舊眼光看待中國,提醒說中國生產的電動車與鋰電池已不止是便宜,更代表了最先進的科技。筆者認為其理據充分。
《經濟學人》雜志也似乎仕嘗試告訴華盛頓的政治精英,用出口限制與制裁等“小院高墻”策略,企圖打壓中國科研進步是行不通的。美國既高估了自身阻擋中國科學進步的能力,也低估了限制性舉措對美國自身科學發展所帶來的損害。
《經濟學人》雖批評中國的體制專制,但那是其固有的偏見。中國的舉國體制能有效運行,利用自上而下的國家意志及資源去推動少數幾個領域在較短時期內取得顯著成效,這是具大的優勢。這個優勢令中國今天在科研和其他新領域前景良好。
筆者認為,隨著美國實力及財富之下降,其國內社會之對抗衝突又多,基建殘舊,治安差丶上流之機會少。願意去美國的人才在減少之中。美國因爲二次世界大戰其本土非戰場令大量人才及財富去了美國,美國才有最好的科研基礎,這與美國的制度無關。但這種狀態逐漸在改變,這是美國為何被中國追上的原因。
張偉強工程師 建築工程公司董事 李君 香港科大工程系學生
香港建設專業聯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