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科學家來中國》
李碩華建築師 建築工程公司董事 梁百強律師 律師行合夥人
前兩天,兩名韓國國寶級半導體專家退休後,雖然在其國內受到冷落,但卻被中國之大學聘用。中國之大學更不惜為這些專家專們設立研究所供之繼續做研究。其中的知名碳納米管專家李永熙已受聘於湖北工業大學,任職當地的半導體與量子研究所。另一位是理論物理學家、原韓國高等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李淇明,他在去年退休後前往北京雁棲湖應用數學研究院任教。
我們智庫早在2003年的時候就提出國家要以高於國外薪酬待遇的兩至五倍的條件,聘請外國的專家,包括退休教授,來中國任教丶做研究。這是戰略行動,可以提高中國的科技實力及國家能力。國家廣泛採納各地方之建議,有行動丶有成果,實屬可喜可賀呀!!
而近年來美國政府不斷打壓在美國之華人學者。美國總統Trump特朗普在其首個任期內推出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以「打擊經濟間諜」和「打擊竊取知識產權」為由,針對在美華人科學家以及與中國有合作關系的科研人員進行系統性調查,搞到人心惶惶。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當代中國中心教授謝宇、哈佛大學生物統計系教授林希虹等學者統計顯示,在Trump之「中國行動計劃」推出的2018年裡,就有1062名研究者離開美國科研機構,回到中國工作。此後三年間,離美返華的華人科學家達到3878人。
最近,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原核物理學家劉暢、美國俄勒岡大學原數學教授林華新、英國劍橋大學原物理學家贠國霖 、美國康寧公司原光學研究員佔涵宇……媒體本月來接連曝光四名頂尖科學家回到中國任職的消息,華人科學家「海歸潮」更進一步加大。
筆者看到,自 2024年以來至少有17名頂尖科學家從海外回到中國,他們多數來自數學和物理學領域,包括被譽為「納米發電機之父」的物理學家王中林、被視為華人中最可能獲得「數學界諾貝爾獎」菲爾茲獎的數學家孫崧等。
這些海歸學者加入的機構,除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傳統頂尖學府,也包括一些近年來新成立的研究機構和院校。
以2018年設立的西湖大學為例,這所位於浙江杭州的民辦研究型大學,去年接連吸引三名海外頂尖科學家任職,包括法國巴黎西岱大學原數學系教授陳華一,曾任美國貝勒醫學院解剖教學中心主任的張曉明,以及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任教20年的數學家汪徐家。
本月返華的數學家林華新,加入的則是2023年11月剛成立的上海數學與交叉學科研究院SIMIS。這家新型研究機構由上海市政府、楊浦區和復旦大學共同支持設立,由著名美籍華裔數學家丘成桐擔任理事長,目標是打造集基礎研究、人才集聚與培養為一體的基礎科學與交叉學科研究平台。
筆者看到,SIMIS成立還不到一年半,已吸引多名頂尖數學家加盟,包括曾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執教20多年的劉克峰,很是成功!而在上述海歸學者中,超過75%都是從美國返華。
筆者認為,越來越多中國學者選擇海歸,有兩方面原因:
其一是,因為中國為招募頂尖科學家,在薪酬、補助和實驗室等方面推出更有吸引力的激勵。數據顯示,中國每年投入的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自2020年以來增長近40倍。去年中國研發經費投入超過3.6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加8.3%,高於同期5%的整體經濟增速。目前研發經費總量僅次於美國,位居全球第二。
其二是,因為如前所言,Trump 的中國行動計劃推行期間,美國當局安全機構對大量華人及亞裔科學家進行調查,甚至跟蹤丶起訴,令他們害怕而離開。例如,在美國西北大學任教長達20年的華裔女科學家吳瑛去年7月自盡身亡。過後有報道指吳瑛生前因被NIH調查,導致實驗室關閉、科研權遭剝奪,對其研究生涯造成毀滅性打擊。再如,去年7月加入中國首都醫科大學的知名癌症科學家孫少聰,據報也因受美國政府調查,於2022年被免職。孫少聰此前擔任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免疫系副主任。
雖然美國司法部2022年2月終止中國行動計劃,但只是由明轉暗而已。隨著特朗普重返白宮,關於「中國行動計劃」會加碼的顧慮又再度升溫。故多科學家離開。
作為港人的丘成桐教授,他也在2022年離開生活了50年的美國,赴北京清華大學任全職講席教授。他去年12月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過去10年,美國政府對中國科學家表現出嚴重歧視,這些科學家除了離開美國別無選擇,因為研究環境中必須提供支持,他們才能展現出最佳工作狀態。
筆者認為,美國的政客為了眼前利益丶為了私人的政治利益而不惜以意識形態去打壓人才,使其外流。這是美國的不幸。美國因為第一次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其本土不是戰場,因此吸引了全球各國的科學家以及資金去美國。美國因此才有最先進實驗室丶科技最先進。美國等於是接收了西方最強的研究能力,從而成為了西方國家的大佬。只可惜時移世易。美國的政客一代不如一代,衰落也沒有辦法啊!
而中國肯定會用好這批從美國等地回來的英才,提供放手一搏的環境條件,以讓他們每一個人都感覺回國的選擇正確,進一步吸引其他仍然在美國或歐洲等地的高水平華裔科學家回中國。是中國科技研究方面的一個戰略機遇。
P. S. 各位親愛的讀者,由5月1至9號是本聯會理事的勞動及佛誕。由5月12號起繼續發文,敬請留意!
李碩華建築師 建築工程公司董事 梁百強律師 律師行合夥人 黃麗萍 港大法律系學生
香港建設專業聯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