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bes:為何美國制造商無法離開…?》
張偉強工程師 S.L.Li工程師 建築工程公司董事
美國《福布斯Forbes》雜志日前刋有一文章~《這就是為什麽美國制造商無法離開中國!》。此篇文章指, 由於關稅不斷增加和地緣政治不穩定的威脅,美國制造商面臨著越來越大的與中國“脫鉤”的壓力,但現實是,大多數制造商根本離不開中國。盡管存在貿易摩擦,但美國無法與中國分道揚鑣。
文章作者指出,最近他與總部位於美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的全球工程和制造服務企業東西方制造公司East West的首席執行官進行交談,以“深入了解”近年來該公司的供應鏈如何發生變化。該公司成立於2001年,為《財富》全球100強和500強企業生產數千種產品,旨在利用全球制造業來幫助客戶降低總體成本並提高競爭力。公司最初在中國深圳地區開展業務。
其首席執行官解釋說,在特定地區開展制造業務的決定很複雜,並且取決於幾個關鍵因素,而實際上,低成本勞動力並非最重要考慮因素,更關鍵的因素包括:獲得原材料和供應商網絡、熟練勞動力、分銷和物流基礎設施以及稅收優惠等。此首席執行官認為,應該承認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並詳細說明了他們為何在今年關閉兩家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的工廠,這是特朗普在第一個總統任期內征收25%關稅的直接結果。他表示:“我們是密西西比河以東最大的電子組裝商之一,許多零部件只能來自亞洲,沒有美國國內的來源。”
筆者認為,美國和許多跨國公司之所以離不開中國,其原因還有如下幾點:
一,中國有產業生態圈。這與中國政府在上世紀80年代設立的經濟特區有很大關系,這些經濟特區旨在吸引外國投資、刺激創新和加快工業增長。例如,深圳在1980年被指定為中國首批經濟特區之一前曾是一個小漁村。如今,深圳已成為2024年全球十大金融中心之一,是華為和騰訊等跨國科技公司的總部所在地,並在2023年被《福布斯》評為擁有最多億萬富豪的十大城市之一,還被一些人視為“中國矽谷”。深圳的案例表明,當密集的供應商集群、物流基礎設施(包括高速公路、鐵路和港口)、熟練工人、經濟投資和稅收優惠等因素聚集在一起時會讓一個地方發生什麽巨變。
二,在中國大陸才能夠獲得關鍵原材料,包括鈷、鈦、鋰、鎂和稀土元素等,獲得方式是中國企業直接開采或其他國家進口並提煉。蘋果公司一直在將一些工廠遷移至東南亞和印度,但其產品仍然依賴在中國制造的多種零部件。盡管特斯拉在美國制造汽車,但該公司40%的電動汽車電池供應商都是中國企業。
三,美國已沒有了恢復制造業的條件及其所需的生態系統。拜登政府確實通過立法為美國創新和工業生產力提供數萬億美元及稅收優惠,並最終推動美國制造業覆興。但是,美國要建立類似於中國經濟特區模式的制造業生態系統,仍需更多的資金和投資,而且可能需要幾十年的時間才能發展起來。與此同時,無論是直接還是間接的中國制造,都是美國必須承認的現實。
筆者希望美國政府看清以上現實,否則,只會自討沒趣罷了!
張偉強工程師 S.L.Li工程師 建築工程公司董事 李卓華港大測量學學生香港建設專業聯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