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5日

涂康年建築師 建設管理副總監

本週與香港建設專業聯會一眾專業界同事到訪環境局,與局長謝展寰先生及環保署處理署長,與及多名秘書長作交流。討論多個不同的議題,由宏觀環境規劃,到近期市民關注的核廢水污染食物,都有談及.

首先提到的是政府是否能夠引入商界的力量,作環境改善工程。局長反而向我提問,業界有沒有良好的方案,以便讓一些看起來並不賺錢的,卻是十分重要而需要的工作,加入市場力量。例子包括廢物處理、回收、再造等等,由土地到最初成立都需要龐大的資源配套,開始時的確需要政府用有形之手介入或主導,而商界亦未必能夠有足夠的經濟效益及可觀的回報去支持營運。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同樣的,是碳排放,由在場另一位同業提出商界也正在提倡Carbon Credit碳資源的買賣。局長提到,以香港彈丸之地,主要的能源是電廠,就算有能力製造減碳排放的份額,若要全港都能夠在2050年達到零碳排放的目的,自己也未必夠用,如何能夠出口呢?那麼只能夠做買入減碳份額,這並不是一個經濟永續的方向。

會面過後,我想以過去的成績來看,政府已經起動了T-Park, O-Park, 不過對於全港製造的廢物而言,仍是杯水車薪。然而回收行業也的確面對很多資金上的問題,以及供應量做不上去。因此我大膽提出假設,既然回收行業的確是需要做大,以量產薄利多銷才能夠營運得到,一台回收廢紙或回收金屬的機器,必須要有大量的材料供應,才能成事的話,在香港寸金尺土的環境下,是否能夠結合大灣區的優勢,作出回收、分類、收集,並且發展新科技,發展新型循環再造物料開發的構想呢?

香港已經有大學設立物料科學的研究,大學一些物料科學的研發,若有機會能夠將最大型的建築廢料循環再用的話,便能夠大大減少堆填區飽和的狀況。而另一方面,大灣區,深圳、前海、等周邊區域,也已經大大的城市化,相信在城市更新的建設上面,也有很大的廢料儲存或循環再用的需求。在這樣的框架下,便能夠加大發展廢物循環再用的需求及發展空間。最令環保業界頭痛的事,往往真實的物料處理量,不及原先設立設施的時候的估算。因此若能在土地供應上有優惠,而在運輸上也能配合,我相信仍然有發展的機會。

在實行方面,為了避免香港成為廢物之都,中國境內的廢物或香港的廢物,其實也適宜在跨境連接地帶進行處理,以避免跨境運輸上產生一些行政或加重兩地運輸負荷上的問題。在現時北部都會區的規劃,已經有文化、金融、創科、航空交通及生態旅遊等的環節,若然能夠加上兩地廢物融合處理這一環節,或許會成為兩地解決廢物回收的一個契機。

既然政府已經有大興土木建設北部都會的計劃,若然又要將這個都會所產生的廢物,運回香港較南部的市區處理,似乎並不化算。因此成立這個跨境融合處理回收物料,及再生開發的區域,似乎應是政府加插的環節,值得再思。

涂康年建築師 建設管理副總監
香港建設專業聯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