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3日

吳運祥醫生 陳志怡資深護師

筆者看到了一篇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期刊3月之文章,甚覺有趣。此文指包括台灣地區在內的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共同構成的亞洲替代供應鏈Altasia,alternative Asian supply chain,可望未來數年逐步取代中國,成為全球生產活動重心。這些國家和地區包括從日本北部的北海道,經過韓國、中國台灣地區、東盟國家到孟加拉國,並一直延伸到印度西北部的古吉拉特邦,這一新月形地帶將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亞洲替代供應鏈”。筆者認為,這個是基於政治考慮及幻想而提出的概念,有些幼稚,以為現實利益複雜糾纏的世界是小孩玩泥沙可隨心所欲之情境;又像 2010年Obama 基於政治考慮而提出再工業化美國一樣…. 

The Economist近日又進一步刊登文章指,美、中兩國地緣政治分歧促成亞洲替代供應鏈,促使全球製造業者在亞洲尋找中國以外的新生產基地。儘管區域內沒有一個國家能單獨與中國匹敵,但由多個國家和地區構成的亞洲替代供應鏈加起來,仍具可觀競爭力。

筆者認為,近年來,一些產業鏈確實存在轉移情況,但總量不大,背後的影響因素又多又複雜。在亞洲,主要經濟體對中國的依存度仍然很高,其中印尼0.39、韓國0.33、越南0.30、 日本0.29、泰國0.21等。中國保持了在亞洲中間品貿易中的主導地位,在22種交易量最大的主要零部件產品中,20種依然由中國主導。上面The Economist所述之替代供應鏈Altasia,故之前說,希望取代中國主導地位是政治愿望,其難度是比較大的。

筆者認為,最主要的是:中國有能力超強的基礎設施,比如有全國性的特高壓供電網,所有的工業制造業都需要便宜而可靠的電能供應。加上中國有規模最大的統一市場丶產業鏈最完備丶效率最高等等,這些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其他國家比不上,這使中國的產品競爭力特別強,就好像醫療設備的制作成本一樣,中國內地的制作成本基本上是最低的。The Economist指出的Altasia那些地區不可能具有,美國也不具備,這是中國的獨特優勢。另外如中國有高效的運輸物流網絡,the Economist指出的Altasia那些地區的整體行政效率也低等等方面也如此。

另外,近年來中國的電信零部件、蓄電池和電用機器貿易量增長明顯。中國的貨物貿易出口競爭力優勢明顯,中國對其他亞太經濟體之間的出口貿易持續增長。中國的對美出口種類以電子產品佔大多數,而不是所有Altasia成員都能供應具競爭力的相關產品。也就是說:亞洲替代供應鏈也隱含挑戰,恐無法在所有產業類別完全取代中國、各國彼此之間存在法規和行政作為差異等。這些是The Economist的替代供應鏈Altasia無法替代的。

再者,從2022年數據看,中國的數值依然高於疫情前的2019年,體現出中國工廠的韌性和競爭力。2022年,中國外貿“新三樣”相關的中間品的貿易依存度的增速達10%左右。另外,中國貨物貿易中心地位保持穩定,其貨物貿易出口競爭力優勢明顯,對其他亞太經濟體的出口貿易持續增長,對東盟、印度的出口同比增速分別為19.2%和23%,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區域價值鏈的韌性與調整。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替代供應鏈Altasia比較受政治方面的意愿所影響,他們政治希冀很大~就好像拜登的印太經貿框架IPEF丶美國提出再工業化十四年多了一樣,一點起色也沒有。筆者估計,現實的情況會否定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的Altasia這個願景。

吳運祥醫生 陳志怡資深護師

香港建設專業聯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