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1日

郭偉忠 測量師  盧授 建築師 建築工程公司董事

前一陣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被美英政客及媒體炒熱,鼓吹中國製造沖擊波2.0的恐怖情況。他們指控中國產品有補貼和廉價傾銷。這其實是他們的慣性思維。因爲他們自己也解釋不了為什麽中國的電動汽車丶光伏產品等產業能取得持久的優勢。更不明白為何中國在無人駕駛汽車、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領域也跑得更快。  

英國《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志日前發文終於承認中國作為世界研發實驗室的作用日益增強,還提到中國的人才和創新監管制度是中國公司在全球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而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日前也發表社評稱,中國電動汽車帶來的機遇大於挑戰,美歐應該歡迎中國生產具有成本效益的低價電動汽車,幫助自身實現經濟脫碳。筆者認為,此言比較中肯。

中國近年已在全球產業創新領域表現甚佳。原因有:

其一,中國有大量高素質人才,中國的工程學位獲得人數是美國的7倍,本科階段培養出的頂級人工智能研究人員是美國的2.5倍,預計到2025年培養出的科學技術博士畢業生將幾乎是美國的2倍。

其二、中國有大市場,這令中國的產品在市場上取得遠超競爭對手的成本優勢。依托於中國龐大的國內市場和工業基礎,上海、安徽合肥等地已經形成了頗具規模的科技市場,在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領域取得了顯著進展。而無論是市場競爭環境還是創新監管環境,中國的科技市場在世界範圍內都首屈一指。

其三丶國家政策穩定丶戰略定力強,不像其他國家政策變化快。

其四,自2000年以來,中國在研發方面的支出大幅增長~增長了30余倍,去年全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超過3.3萬億元。

正是因為上述原因,外國企業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以開展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例子有:

蘋果在北京、上海、深圳和蘇州設有研發中心,在中國的研發人員過去5年翻了一番。

寶馬在中國建立了其全球最大規模的生產基地和德國以外最大的研發體系。

上海的創新園,是巴斯夫亞太區最大及全球第二大創新研發中心。

今年2月,英國制藥公司阿斯利康表示將把其上海業務轉變為全球研發中心。

事實上,中國一向秉持的是開放合作共贏的心態。以新能源為例,中國是全球能源轉型投資最大貢獻者,累計投資規模達到全球總規模的一半。中國自身實現能源轉型的目標是堅定的,也希望通過自身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助力全球綠色低碳轉型。

美國及歐洲一些國家,企圖通過政治,人為地制造障礙,但壓制不了中國的發展,也與科學界和工商界的主流認識背道而馳,損害全世界的利益。美歐的反中政客應以當年聯合壓制中國光伏產業失敗為鑒,放棄錯誤的保護主義,這對全球各國丶對每個人都更好。

郭偉忠 測量師  盧授 建築師 建築工程公司董事